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Chill 大使─郑顺聪:「突破传统场域限制,走到哪里台语都能通!」(台北画刊109年4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0-04-07

7843

近期开始重现台语风华,包括以台语写诗、写小说、开发台语桌游、拍摄台语电影等,让台湾的本土语言再度活跃。不论从推广的角度,或是文化传承的立场,台北都是一个推广台语的绝佳舞台。本期的「惬意台北」单元将以「台语文化」为主题,让民众在生活日常就能感受本土语言的魅力。

采访当天与台文作家郑顺聪相约信义区的百货公司开讲;本以为谈台语文化会往西区老城考察,却没想到会行脚在时尚新潮的信义区,郑顺聪说:「就是要打破这种印象!」他认为台语文化的下一步就是要突破传统场域限制,像是在信义区的手机旗舰店讲台语买手机,或是跟bartender 边喝酒边用台语聊天。
RAY08454
郑顺聪
台文作家,出生於嘉义县民雄乡,长年定居台北。过去因到台湾各地田野调查,与当地人交谈、考察时皆使用台语,深觉以华语书写无法真正传达台语的意境,故而开启台语文创作之路。着有《台语好日子》,《大士爷厚火气》,《仙化伯的乌金人生》等书。

「都市化,是在台北推广台语文化最大的阻力,也是助力。」郑顺聪说因为都市环境不若乡下鸡犬相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使用台语的机会也少,但也因此,媒体成了最好的沟通管道。说着说着,他顺手就在Facebook 用台文字辅以罗马拼音,记下新认识的台语名词,果然马上引起回覆,逐渐织起一张范围广阔且稳固的台语交流网。

郑顺聪之所以走上「推广台语文化」这条路,起因於台北的语言环境。出身嘉义的他提到,台北因为人口组成复杂,外来移民也多,久而久之大家的共通语言就变成了华语。基於对家乡的感情,也希望孩子们能熟悉母语,於是不断用写作、演讲等,从各面向推广台语,由他编写的《台语好日子》,即是一本学习台语的入门书。

除了台语文化的推广,郑顺聪的另一个目标是「台语的现代化」,新的语词随着新的世代推出,台语也必须跟上,比如2004 年才问世的Facebook,华语称为脸书,台语则译作面册(bīn-tsheh)。又譬如最近相当盛行的健身,与它相关的名词也可以转译为台语,例如举重叫作夯石轮(giâ-tsióh-lián)、举哑铃叫作夯铁仔(giâ-thih-á),「懂得如何用台语形容新世代的事物,才能更流畅地在日常对话中运用。」

除了新名词的转译,台语值得玩味探讨的面向不少,其中一个自然是多样化的口音了。郑顺聪透露,如果听到有人说「按呢生(án-ní-sinn)啊!」(这样子啊),很大的机率是来自大台北地区。若以台湾北中南来概略区分,北部偏泉州腔、中南部偏漳州腔;北部地区可再更细致地区分,台北大稻埕到淡水这附近是同安腔,士林、北投到北海岸一带是漳州腔,松山、汐止原本是泉州腔居多。郑顺聪补充,大台北因人口密集且流动性高,才有如此多元的腔调。

台湾近代的台语文化曾一度中断,後由教育部编修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现又有Line 台语小帮手、公视台语台等,郑顺聪认为可用以推广台语的媒体近乎完善,因此不妨在生活中多用台语交流。

采访到尾声,场景转进信义区的某条小巷,郑顺聪带路品尝小吃,从简单的台语招呼开始,「头家, 我足久无来啊!(thâuke,guá tsiok kú bô lâi--ah.)」渐渐打开彼此的话匣子,日常台语会话练习就这样展开。

「任何以台语记录保存下来的,都是台语文化的一环,包括地名、习俗等等。」郑顺聪指出,台语文化涵盖广泛,可能早习以为常而不自知,现在起从一句简单的你好(líhó)、多谢(to-siá)开始慢慢扩散,天天享受chill 的台语好日子。

文ーSunny Lin.摄影ー张晋瑞

Chill 大使推荐──在台北感受台语文化
文ーSunny Lin
RAY02823夜市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场所,更可以透过美食学台语。( 摄影/张晋瑞)

# 听计程车运将开讲
昌吉街、延三夜市

练习台语文最好的场域,莫过於跟计程车驾驶「开讲」,举凡推荐景点和美食,他们总有办法天南地北地聊,郑顺聪举例几位计程车运将的分享,大同区昌吉街一带过去是猪灶(猪的屠宰场),美味的猪血汤就这麽流传下来;延三夜市则是他们公认的美食代名词, 鸡卷(ke/kue-kńg)、润饼食夹(jūn/lūn-piánn-kauh)、猪跤饭(ti-kha-png)、筒仔米糕( tâng-á-bí-ko)……光听就令人垂涎三尺。

郑顺聪观察,台北的计程车驾驶都有一段故事,从他们的视角也能窥见人生百态。郑顺聪分享,曾有一名驾驶以车为家,将休息站当作清洁打理自身的浴厕,甚至连「手尾钱」(tshiú-bué-tsînn) 都早已带在身上,或许像这样的艰苦人真的太寂寞,需要抒发的管道,若是恰巧遇到愿意分享的运将,乘客可以当个听众,听听他们抱怨政治、抱怨民生,与他们聊天或许能学会不少生活化的台语。

# 艋舺的神奇市场
旧货市场、东三水街市场、新富市场

艋舺的旧货市场,俗称贼仔市(tshat-átshī),在当地已有半世纪的历史,早期附近聚集不少出售古董商品的店家,现在则常见一块布摊在地上,上头摆满五花八门的物品,从基础的民生用品,到服饰配件、保养彩妆,甚至还有3C 产品,有的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有的则如新品,价格普遍便宜;过去这些物品来源复杂,从贼仔市这个俗称就能略知一二。老板或蹲或站,等待客人上门交关,有来挖宝的客人,也有好奇而跟老板攀谈的路人。

艋舺还有在地人的厨房⸺东三水街市场,几个摊位经过设计改造後,改变商品
陈设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日系风格的菜市场,逛起来更舒适。比如到林金子小店买蝾螺罐头,回家煮道经典台菜螺肉蒜(lêbah-suàn);店里还有贩售茶皂粉,茶籽榨油後所留下的茶粕饼再研磨成粉,为传统天然的洗洁剂,老一辈常称肥皂为茶箍(têkhoo),即是由此演变而来。或者去老店红龟伯买菜头粿(tshài-thâu-kué/ké)、草仔粿(tsháu-á-kué/ké),吃个传统点心。

#从台语演变而来的地号
大龙峒、六张犁、景美

台北不少地名从台语演变而来,例如大龙峒古称大浪泵,源於凯达格兰族语,闽南语(Tuá-lông-pong)直接音译传承。这里文风鼎盛,最知名的地标为大龙峒保安宫,供奉保生大帝。

另外, 以台语命名的区域还有六张犁(Lak-tiunn-lê)。河洛人来台开垦後,便以
土地面积单位「犁(lê)」来当地名,一张犁等於5 甲(kah),是与农耕社会息息相关的地名。再往台北南边来看,景美旧称梘尾,源自地理位置位於木梘(瑠公圳的水利设施)尾端,而「梘」的台语发音类似「景」,於是便以「景尾」来称呼此区。尔後因地方绅士的建议,希望将「尾」改成「美」,遂变成沿用至今的景美。有机会搭捷运到景美站的话,不妨认真聆听广播的台语发音,仍然是读作「景尾」(Kíng-bué)。
92014557_504758063739599_516287951248818176_n大龙峒之名从凯达格兰族语而来,後闽南语又音译延续下去,大龙峒保安宫更是此区重要文化信仰中心。(摄影/黄映嘉)

坐下来 Chill 一下
除了走访Chill 大使郑顺聪推荐的场域,想要更进一步探访台语的魅力,不妨透过戏剧与音乐,让语言的力量渗透到心底,细细品味个中情感。
金枝-1 「金枝演社剧团 x 春美歌剧团」结合歌仔戏与舞台剧,将台语文化推广至各年龄层。(摄影/陈少维)

# 用台语演给你看
金枝演社剧团、夹脚拖剧团、阮剧团

「金枝演社剧团」长年汲取土地的故事,创造出多部台湾原生的音乐歌舞剧,并获得众多好评,例如《欢喜就好》以霓虹舞台结合那卡西演奏,打造接地气又打动人心的表演。「夹脚拖剧团」成员多为喜欢表演,也喜欢用台语说故事的年轻人,除了剧场表演,也举办「母语宝宝听故事」系列活动,期盼语言的传承从小开始扎根。「阮剧团」诞生在拥有丰富台语底蕴的嘉义,其中引起热烈话题的台语歌舞剧《嫁妆一牛车》,将小说家王祯和的乡土文学作品以戏剧呈现,成为勾勒人心的戏曲。

 
2019_嫁妆一牛车_剧照4(照片提供|阮剧团;摄影|黄煚哲).JPG「阮剧团」的作品《嫁妆一牛车》运用台语诠释,更能贴近乡土文学的本质。(图/阮剧团、摄影/黄煚哲)
 
# 跟着台语歌一起摇摆
茄子蛋、拍谢少年、百合花乐团

「茄子蛋」3 位不到30 岁的青年,唱着刻画社会现况的台语歌词,意外唱出台语歌的新契机,充满故事性的系列MV〈浪子回头〉、〈浪流连〉、〈这款自作多情〉更在YouTube 创下超高点阅率,让整个亚洲都掀起学台语的热潮。「拍谢少年」将台湾人坚毅性格融入於音乐中,例如首张专辑《海口味》便以强硬有劲的音乐与台语歌词,交织出有血有泪的打拚故事,将音乐与语言的可能性玩出最大值。聆听「百合花乐团」的作品会发现,原来南北管、唢呐、鼓仔弦等传统乐器,也能以摇滚乐团的演奏方式呈现,再融合带有韵调的念谣,让人听见台语音乐的面向是如此辽阔。
DSC07515「茄子蛋」的音乐不仅以台语呈现,从MV 场景到故事结构,都紧扣着台式草根精神。(图/艾格普兰特艾格有限公司)
  
拍谢少年-1「拍谢少年」的宣传照与演出舞台场景,经常出现台湾传统街景,呼应台语歌词意境。(图/拍谢少年)舜文「百合花乐团」以情绪饱满的音乐语言,唱出台语的感染力。(图/百合花乐团)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