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极端气候下的防灾新思维(台北画刊110年8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08-05

3441

今年6月彩云台风挟带大量雨水,造成台北市信义区、文山区多处淹水的景象仍历历在目。受到全球气候变迁及都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尽管台北市拥有完备的水利设施,极端强降雨仍可能造成令人措手不及的灾害。面对如此处境,除了北市府积极增进水利设备的效能,民众亦需具备与水共存的自主防灾新思维,在灾时做第一线的即时处理,提升海绵城市防洪韧性的能力。

精进建设打造海绵城市
台北市工务局水利工程处早期推动「总合治水」政策,完善台北市的防洪安全基础,自2015年起持续以「韧性水调适」、「永续水利用」、「友善水环境」为方向,推动「海绵城市」政策,期许打造永续、安全和生态的城市环境。

IMG_0248水利处处长陈郭正认为,深入了解台北市的地理与水文状况,才能有效治水,保护市民免於灾害的威胁。(摄影/林冠良)

「海绵城市是一个愿景,需藉由长期的水利设备检查、修复及保养来具体实践。」水利处处长陈郭正表示,台北市每年针对既有的水利建造物和抽水站等设施进行三阶段安全维护及检修,也补强下水道系统结构以延长使用年限,以确保水利设施能发挥正常功能。针对易淹水地区则建设生态滞洪池及分洪道,并新建抽水站,像是去年12月完工的大直二抽水站,启用後增加每秒20吨的抽水量,可有效改善内湖地区积水问题。

除了以滞洪、防洪设施解决排水问题,亦须藉由透水、保水的建设,提升都市的降雨容受度。水利处自2013年提出「流出抑制」的概念,即让基地内的洪水能够留置,透过控管一般建案开发所增加之地表迳流量,同时搭配公共建设开发的保水规范,推动如公园绿地、停车场等公有设施设置能让雨水入渗的设施,以确保城市的保水量达到一定标准。截至2020年底,一般建案及公共建案累计约有1,000件开发案,完工後可分担约达24万立方公尺雨水贮留及调节空间。

智慧科技掌握即时水情
为更精确操作水利设备,水利处近年来结合智慧科技,布设多元的感测装置及监视设备,并结合中央气象局的降雨雷达资讯,以随时掌握水情动态,「透过雨量站、水位站的数据资料,能够即时了解上游区降雨情形及排水状况,让抽水站提前暖机做准备,将灾害发生率降到最低。」陈郭正说,藉由科技将日常及灾害水情资讯数位化,进而以大数据分析做准确决策,以应对极端气候的不确定性,「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做到主动推播整合资讯给相应区域的民众,以便民众配合执行自主防灾措施。」

玉成抽水站2水利处每年定期对水利建造物、抽水站等进行维护检修,为可能突如其来的急降雨做好万全准备。

与水共生提升互助意识
除了水利设施的布建,也需要增进民众的自主防灾意识与灾害应变能力。「大部分灾情的发生,往往是居民缺乏防灾意识,像是不清楚社区防水闸门的使用方式、地下室淹水的防御措施等。」陈郭正比喻,排水系统如同浴缸排水孔,突然有一盆大水倒入,就算排水孔再怎麽通畅,仍旧会造成短暂积水,而台北市因盆地地形影响,纵使所有水利设备都完善运作,若遇集中性强降雨,仍可能发生水灾,因此全民皆需具备自主防灾意识,学习与水共存。

北市水利处希望能将专业知识或防救灾资讯,深植於里民的心中水利处力推社区自主防灾计画,透过课程、实地演练,将专业知识和防救灾资讯深植里民心中。

位於山坡与平地交界处的内湖区大湖里,是暴雨积水的高风险地区,吸取温妮及纳莉台风所带来的经验,台北市政府除了在此兴建滞洪池,亦协助辅导大湖里成立自主防灾队,进行自主防灾训练。每当台风、暴雨来袭前夕,社区自主防灾队便会执行排水沟渠淤积清除、查看排洪设施等作业,并协助邻里关闭防水闸门,不断掌握水情提供在地里民即时的应变讯息,雨势过後则协助邻里尽速恢复社区作息。

「没有遭受过灾害就不会有这样的意识。硬体再怎麽加强都只能在固定的地方,但雨不一定会下在滞洪池的位置。」大湖里里长郭坤祥说,为精进社区自主防灾运作,平时便会进行一系列防救灾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及演练,「今年彩云台风侵袭台北,大湖里能安然度过,就是邻里之间自助、互助以及市府公助,共同合作的成果。」

打造海绵城市,同时提升自主防灾意识,发挥「七分自助、二分互助、一分公助」的概念,携手应对极端气候与灾害的未定性,学习与水共生,迈向永续台北的愿景。


文ー翁佩恒
摄影ー林冠良
图ー台北市工务局水利工程处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