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亲近公共建筑 一同感受迷人地景线(台北画刊111年3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2-03-07

5.1万

城市里的公共建筑,除了被赋予的任务、用途,还有着城市地标的标志性功能,与在地历史文化脉络也有着密切关联。曾负责国内多项公共建筑设计的「Q-LAB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总监曾柏庭认为,公共建筑应该更开放、更容易亲近,同时带给人幸福的力量。透过他的带领,一起探访台北公共建筑的迷人面貌。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林轩朗 (3)台北表演艺术中心是备受期待的台北新地标,也是未来台北表演艺术的重要基地。

打造容易亲近的公共空间

公共建筑既属於建筑空间的范畴,又被赋予公众使用的任务,提供大众活动的场域,攸关着市民的权益以及使用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对於公共建筑应该具备何种样貌,曾柏庭认为,公共建筑是一种共享的空间,因此「公共性」、「透明性」与「可及性」都不可或缺。

那麽何谓公共性?曾柏庭解释,公共建筑代表一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因此应是对所有人开放的空间,让人觉得容易接近,不能像是私人豪宅般,有着高耸的围墙和紧闭的大门。另外透明性与可及性也是理想公共建筑应具备的重要元素,公共建筑的透明性意谓着让建筑物拥有更充足的光线和开放的景观;可及性则是能让使用者易於前往。因此城市的公共建筑不应仅供少数人使用,且必须让使用者容易亲近。

曾柏庭补充,带给人们感动和幸福,也是公共建筑的重要使命。例如走在大安森林公园里,视线所及尽是绿意和丰富生态,开阔、舒适的环境,自然而然会让人产生幸福感。又或者台北市立美术馆的扩建工程,日後将保留地面层的公园绿地营造「林间美术馆」,提供一处兼具艺术功能与市民休闲的文化绿园。他进一步指出,更开放、更绿化,是打造公共建筑应有的概念;为城市注入更多的自然和绿意,就能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幸福感。

274471156_735178067463761_186006229818501014_n曾柏庭认为,大安森林公园充满绿意植栽、舒适开阔,是会让人产生幸福感的公共建筑。(图/台北市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

打破传统框架的台北新地标

举例而言,剧场是一座城市十分常见的公共建筑类型,例如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雪梨歌剧院、广州大剧院等,也成为该城市的地标。如今,台北也有了一座全新的国际级表演场所——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由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设计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建筑外观极具特色,尚未启用便受到全球瞩目,2021年初即入选CNN最令人期待、具颠覆性的8个建筑名单之一,7月又获选为时代杂志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地方——台北的代表景点,俨然成为台北最新地标。

曾柏庭指出,不知从何时开始,歌剧院、艺术中心或是剧场的建筑设计,彷佛有着既定模式,都是用一个漂亮的大壳包覆大、中、小3个剧院,好比北京国家大剧院或是全球享誉盛名的建筑师札哈・哈蒂所设计的广州大剧院也无一例外。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球剧场©林轩朗 (5)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球剧场,设置半弧形观众席及半开放包厢,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最佳欣赏体验。(摄影/林轩朗)

而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建筑外型是由2个立方体与1个巨大银色球体建构而成,正是3座剧场空间的结构形状,建筑师刻意不使用美丽的大壳装饰覆盖,而是让建筑回归到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因此曾柏庭认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重新改写剧场建筑的剧本,颠覆建筑史百年来的想像。」它跳脱剧场建筑的设计框架,让大众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也能看见这个外型独特又颠覆以往建筑思维的剧场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性与创造力。

用设计赋予空间全新价值

曾柏庭曾设计台北市大龙市场、中和国民运动中心、乌来立体停车场等多项公共建筑。「无论是盖市场或是运动中心、立体停车场,每一栋建筑呈现的概念和设计语汇,都会因为建筑师的主观意识与思考方式,而产生不同的样貌。」他认为,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如何展现其外观特色及功能特性,其实没有正确答案。每一位建筑师都会依据场地、形式和空间等因素,找出最合适的呈现方式。

以大龙市场改建为例,「传统市场常给人脏乱、灰暗的负面印象,为了澈底改变大众对於传统市场的观感,设计时便决定从景观环境开始着手进行改变。」曾柏庭表示。

改建後的新建物以现代手法设计,主墙面以黑绿相间为主色调,搭配工业风挂灯,颠覆一般人对市场的刻板印象。并透过色彩和细节的营造,留住传统市场独有的温暖情感,同时退缩建筑量体,创造全街廓的环状人行步道,提供充满绿意及友善的环境和社区。在空间运用上,1楼由市场摊商使用,2楼以上则提供社会住宅及活动中心、老人日间照顾中心进驻。藉由建筑师的巧妙翻转,大龙市场由原本具30多年历史的海砂屋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兼具居住、购物、社区照顾等复合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间。

公共建筑是城市的形象指标与生活轨迹的记录,也是连结在地文化与情感的平台,当走进一座城市,不妨探访坐落各处的公共建筑,置身其中,相信你也能找到与之共感的城市日常风景。

 QLAB-Dalong-Market_DSC9599大龙市场原为海砂屋建筑,透过建筑师巧妙设计,翻修为多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间。(图/Q-LAB建筑师事务所)


文-张焕鹏
摄影-张晋瑞、林轩朗
图-台北市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Q-LAB建筑师事务所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