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親近公共建築 一同感受迷人地景線(台北畫刊111年3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2-03-07

5.1萬

城市裡的公共建築,除了被賦予的任務、用途,還有著城市地標的標誌性功能,與在地歷史文化脈絡也有著密切關聯。曾負責國內多項公共建築設計的「Q-LAB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曾柏庭認為,公共建築應該更開放、更容易親近,同時帶給人幸福的力量。透過他的帶領,一起探訪台北公共建築的迷人面貌。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林軒朗 (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備受期待的台北新地標,也是未來台北表演藝術的重要基地。

打造容易親近的公共空間

公共建築既屬於建築空間的範疇,又被賦予公眾使用的任務,提供大眾活動的場域,攸關著市民的權益以及使用的便利性與安全性。對於公共建築應該具備何種樣貌,曾柏庭認為,公共建築是一種共享的空間,因此「公共性」、「透明性」與「可及性」都不可或缺。

那麼何謂公共性?曾柏庭解釋,公共建築代表一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因此應是對所有人開放的空間,讓人覺得容易接近,不能像是私人豪宅般,有著高聳的圍牆和緊閉的大門。另外透明性與可及性也是理想公共建築應具備的重要元素,公共建築的透明性意謂著讓建築物擁有更充足的光線和開放的景觀;可及性則是能讓使用者易於前往。因此城市的公共建築不應僅供少數人使用,且必須讓使用者容易親近。

曾柏庭補充,帶給人們感動和幸福,也是公共建築的重要使命。例如走在大安森林公園裡,視線所及盡是綠意和豐富生態,開闊、舒適的環境,自然而然會讓人產生幸福感。又或者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擴建工程,日後將保留地面層的公園綠地營造「林間美術館」,提供一處兼具藝術功能與市民休閒的文化綠園。他進一步指出,更開放、更綠化,是打造公共建築應有的概念;為城市注入更多的自然和綠意,就能為市民創造更多的幸福感。

274471156_735178067463761_186006229818501014_n曾柏庭認為,大安森林公園充滿綠意植栽、舒適開闊,是會讓人產生幸福感的公共建築。(圖/台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打破傳統框架的台北新地標

舉例而言,劇場是一座城市十分常見的公共建築類型,例如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雪梨歌劇院、廣州大劇院等,也成為該城市的地標。如今,台北也有了一座全新的國際級表演場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設計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外觀極具特色,尚未啟用便受到全球矚目,2021年初即入選CNN最令人期待、具顛覆性的8個建築名單之一,7月又獲選為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地方——台北的代表景點,儼然成為台北最新地標。

曾柏庭指出,不知從何時開始,歌劇院、藝術中心或是劇場的建築設計,彷彿有著既定模式,都是用一個漂亮的大殼包覆大、中、小3個劇院,好比北京國家大劇院或是全球享譽盛名的建築師札哈・哈蒂所設計的廣州大劇院也無一例外。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林軒朗 (5)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球劇場,設置半弧形觀眾席及半開放包廂,讓所有觀眾都能享有最佳欣賞體驗。(攝影/林軒朗)

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建築外型是由2個立方體與1個巨大銀色球體建構而成,正是3座劇場空間的結構形狀,建築師刻意不使用美麗的大殼裝飾覆蓋,而是讓建築回歸到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因此曾柏庭認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重新改寫劇場建築的劇本,顛覆建築史百年來的想像。」它跳脫劇場建築的設計框架,讓大眾在欣賞藝術表演的同時,也能看見這個外型獨特又顛覆以往建築思維的劇場建築,所具有的藝術性與創造力。

用設計賦予空間全新價值

曾柏庭曾設計台北市大龍市場、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烏來立體停車場等多項公共建築。「無論是蓋市場或是運動中心、立體停車場,每一棟建築呈現的概念和設計語彙,都會因為建築師的主觀意識與思考方式,而產生不同的樣貌。」他認為,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如何展現其外觀特色及功能特性,其實沒有正確答案。每一位建築師都會依據場地、形式和空間等因素,找出最合適的呈現方式。

以大龍市場改建為例,「傳統市場常給人髒亂、灰暗的負面印象,為了澈底改變大眾對於傳統市場的觀感,設計時便決定從景觀環境開始著手進行改變。」曾柏庭表示。

改建後的新建物以現代手法設計,主牆面以黑綠相間為主色調,搭配工業風掛燈,顛覆一般人對市場的刻板印象。並透過色彩和細節的營造,留住傳統市場獨有的溫暖情感,同時退縮建築量體,創造全街廓的環狀人行步道,提供充滿綠意及友善的環境和社區。在空間運用上,1樓由市場攤商使用,2樓以上則提供社會住宅及活動中心、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進駐。藉由建築師的巧妙翻轉,大龍市場由原本具30多年歷史的海砂屋建築,搖身一變成為兼具居住、購物、社區照顧等複合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間。

公共建築是城市的形象指標與生活軌跡的記錄,也是連結在地文化與情感的平台,當走進一座城市,不妨探訪坐落各處的公共建築,置身其中,相信你也能找到與之共感的城市日常風景。

 QLAB-Dalong-Market_DSC9599大龍市場原為海砂屋建築,透過建築師巧妙設計,翻修為多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間。(圖/Q-LAB建築師事務所)


文-張煥鵬
攝影-張晋瑞、林軒朗
圖-台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Q-LAB建築師事務所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