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 訴說動人故事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3194

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訴說動人故事

每個老房子,都有動人的故事,古蹟醫生林大緯不但修整老屋,也為老房子寫故事。對他而言,與其在辦公室裡吹冷氣,倒寧願穿梭在工地,踩著鷹架,帶領匠師一同規劃、討論修復工程;在他眼中,古蹟不僅在形式上展現了特殊美感,更是充滿能量的空間。

診斷老屋病情 對症下藥
本名林鴻緯的林大緯,在臺北出生成長,後來到高雄讀書,在燕巢鄉的農村裡租屋住宿。他每天騎著摩托車上下課時,總會經過一個傳統聚落,裡面大多是三合院,住著許多樸實、善良的長者。閒暇之餘,他愛揹著相機到老聚落探險,和耆老閒話家常。就讀建築科系的他,看到帶著滄桑感的土角厝,深受吸引,也覺得任其頹圮凋零十分可惜,二十歲那年即立下未來要專攻老屋修復的心願。

「古蹟和人一樣,生病了就該治療,髒汙了就該去角質,就連骨頭受傷、受損、錯位,也應該對內部結構做一番整修。」林大緯笑著說。這十年來,他專心從事古蹟外牆和結構的修復工作,「修理外牆時,我就變成古蹟的皮膚科醫生,遇到結構問題,我又化身為骨科醫生。」

就像醫生診斷病情一樣,在修復老屋時,必須花心力研究它的病徵。舉例來說,古蹟外牆是給人第一印象的視覺重點,會因為歷經多任使用者,或各時代審美觀不同,在每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像紅磚可能被漆成白牆,也可能因為漏水,被砌上水泥。此時,林大緯就會探索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尋找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 訴說動人故事
▲古蹟醫生林大緯不但修整老房子,也為老房子寫故事。(顏涵正攝)

相較於外牆修整,處理結構的問題更是一門學問。林大緯強調,因為面對的都是上百年的古蹟,因此能不拆就不拆,有時候遇到古蹟傾斜,甚至搖搖欲墜,還是要想辦法進行結構扶正工程,保留它的原貌。「就像我們骨頭歪了,會找整骨師,把骨頭移回來一樣,我也要把建築物傾斜、位移、甚至彎曲的地方予以導正。」

這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可是困難重重,因為畢竟這是一種外力介入的「醫療」方式,因此要計算好支撐鋼架和千斤頂的角度和力道,否則骨頭還沒歸位,老屋可能就先垮了。他強調,這是近十年臺灣古蹟修復受到重視且技術精進後,才有辦法做到的,在更早以前,面對損毀的結構,通常會拆除重建,或是僅保存現地殘跡。

修復剝皮寮 挑戰難度高
面對老房子時,林大緯常把自己想像成藝術家,把外牆當成畫布,把結構當成裝置藝術的骨架,思考希望參觀的人看到何種效果,再去修復,工作起來也更有成就感。

在參與的案件中,林大緯認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整修工程挑戰性最高,也令他印象最深。因為地域的特殊性,使當地原本宛如廢墟,一百多間房子,每間結構狀況都不同,有的歪七扭八,有的已快倒塌,值不值得留,可不可以修,要如何補強、修繕,都要一一分析判斷,個案處理。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 訴說動人故事

▲剝皮寮歷史街區是林大緯古蹟修復工作中挑戰性最高的一次,也令他印象深刻。(王能佑攝)

這些老屋不是由專業的工匠系統建造,有很多是屋主自行加蓋,「可能家中孩子要結婚,居民就會找一些石頭、磚造材料增建房間,因此會在一個屋子裡出現磚造和石頭混搭、格局和樓層分隔都顯得怪異的狀況。」這種隨著生活機能而改變的「有機」型態,卻是林大緯認為最精彩的地方,不同時期興修房屋留下的痕跡,展現了前人的生活方式與智慧結晶,更傳遞出道地的庶民文化,增添老街的歲月風華。後來有些場景為了拍電影,怕場景凌亂,就用木板遮蓋原有的景象,在他看來十分可惜。

日式建築 想像空間無限
林大緯不但修復古蹟,也長年經營「古蹟與狗」部落格,分享自己修復古蹟的觀察心得,他的努力和付出,也使他經營的園地獲得「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後來還出了《慢城台北》一書,教人如何逛古蹟、欣賞古蹟。他也受美術館、圖書館之邀,到各地演講,他笑說:「我希望透過施工上的趣事,結合歷史故事與文化脈絡,為建築說故事,專業的建築知識其實不是那麼重要,主要是讓民眾對古蹟有感覺、有興趣。如果我們造訪古蹟時,只是拍拍合照,稱讚一下,那實在是太辜負老房子了。」


在修復古蹟的過程中,日據時代的建築給予他許多想像,也成為他書寫紀錄的題材。「當時已接受現代化的日本人,將先進的生活反映在空間裡,並把這種特色帶來臺灣,每每修整這類的建築,都特別有感觸。」他生動地訴說臺北賓館的故事:「這棟建築在日據時期是總督官邸,位在三樓高的涼場,可以俯瞰整座臺北城,是絕佳的觀景位置。若非達官顯要,不得進出。有文獻就指出,當年日本皇太子和總督兩人,位在此處,看著東門下方的人民提著燈籠高喊萬歲,可說是權力核心的所在。」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 訴說動人故事▲臺北賓館在日據時期是總督官邸,林大緯分享從其建築特色即可見當時權力核心的所在。(顏涵正攝)

曾有傳言,臺北賓館下方和總統府有地道相連,他曾在修復期間想要揭開這個祕密,這段過程也成為他樂於和民眾分享的趣事。「我試圖穿越地道,只見拱門越來越矮,最終只到胸口高度,整個人要屈著身體緩步前進,加上空氣不流通,眼前一片黑,最終只好撤退,究竟有沒有地道,至今不得而知。」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 訴說動人故事▲林大緯記錄臺北賓館的修復過程與傳說,希望讓民眾能對古蹟產生興趣。(顏涵正攝)

而日本當時受明治維新影響,高級官員皆會仿效西方人穿西裝、戴高禮帽,因此在臺北賓館的一樓,還設有衣帽間、喫菸室,讓賓客在會見總督時,有等待、休憩的空間,這都是從歐洲學來的傳統。林大緯這幾年常參與日據建築的整修工作,像是司法大廈、臺大醫院舊院區、迪化街的老房舍,每回遇上這樣的建物,他心中都湧現特殊的感受,揣想日本人當時的生活。林大緯笑說:「看到空間故事,比看建築形式有趣多了。」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 訴說動人故事▲參與臺大醫院舊院區等日據建築的整修工作,總讓林大緯的心中湧現特別的感觸。(顏涵正攝)

林大緯說,古蹟修復可分為不同的學派,「修舊如舊」是他所承襲而來的精神,也是多年堅持的理念。他感嘆,五年前、十年前這一行的人才少得可憐,現在這個領域稍微蓬勃發展,但有些修復方法卻讓古蹟少了原味,有些甚至拆掉重建,沒有一致的標準。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古蹟醫生林大緯 為老屋整脊 訴說動人故事▲經過修復的迪化街老房舍,讓現代人得以感受昔日人們的生活景象。(攝影/顏涵正)

由於對古蹟修復懷抱著使命感,因此他接案時不以賺錢為考量,只要是有意義的,就會不辭辛勞,勇往直前。幾個月前他參與臺南孔廟的修復工作,雖然深知所投入的時間成本與得到的報償,是不成比例的,但一想到臺南孔廟是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國定古蹟,經歷了許多變革,又深具代表性,還是毅然決然投入。「要有一些理想性,才能有所堅持。」這是林大緯一路走來鼓舞自己的信念,也是他在這一行顯得不一樣的原因。

文/觀止 
攝影/顏涵正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