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10月第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3165

漫步於東京、倫敦、紐約、赫爾辛基、巴黎的旅人,總在巷弄中相遇,在巷弄構築而成的街區重逢,因為他們深知,街區精彩的創意,才是城巿的迷人之處。 臺北更是如此。

臺北並不大,卻有著令人驚豔的多元風貌。有人說,西門町美國街的潮店文化,宛如東京裏原宿;富錦街的幽靜與氣質,有如代官山;中山北路光點台北的巷弄,展現沉穩內斂兼具時尚感的本土文創;粉樂町城東街區是 找尋時髦個性店家的天堂;永康街、溫羅汀則有波西米亞的風情、知識家的深度;想看看老房子、老文化,走一趟大稻埕、艋舺、北投、牯嶺街,還能感受新世代撒下的創意種子;而在天母、內湖、故宮與實踐大學及政大周邊,又會遇見不同的風景……,這即是街區的魅力,也 是城巿的深度內涵。
台北畫刊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西門町街區有潮店、有文創,是年輕人發揮創意的大本營。(JackRabbit攝)

台北畫刊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民生社區與富錦街街區的幽靜氣質有如日本代官山。(楊智仁攝)

臺北是座創意城巿
北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還在東吳大學任教時,常與藝文界人士討論,認為巴黎、東京等國際城巿之所以有趣,讓人願意一再前往,全因為有著獨具特色的街區與店家,回頭看看臺北,發現類似的街區早已存在,當時最明顯的就是永康街。於是,文化局實 際走入一條條巷弄,拜訪一間間個性店家,再由各店家推薦其他值得探訪的店,經過盤整,十一個創意街區於焉成型,去年,文山、內湖加入後新增為十三個,未來還要規劃成十六個,這正是劉維公所樂見:街區是有生命力的,且會持續成長。
台北畫刊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有如波西米亞風情的永康街,吸引許多文創產業在此落腳。(顏涵正攝)

但如果把創意街區與商圈或觀光景點畫上等號,可就錯了。創意街區型塑的是一種地方風格,展現的是原創、是設計、是溫度,要告訴所有人,臺北是座有故事、特色與個性的城巿,也因此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觀光客這麼喜歡造訪臺北。

當然,街區的概念需要被灌輸,就像巴黎、倫敦也是經歷好幾十年的投入、醞釀,才有今日的樣貌,劉維公表示,經由這幾年的推動,臺北終於找到自己的發展模式,未來如果要轉型成觀光城巿、創意城巿,推動創意街區是最有潛力的方向。

街區活動撒下創意種子
為了讓民眾深度了解臺北的內涵,文化局自民國99年以來, 年年舉辦街區導覽、講座、繪製街區地圖,現已串聯四百多家文創商店及工作者,創造出超過 三十八條街區漫步路線,改造近百座創意招牌及櫥窗。

最為人熟知的臺北「人情WAY」創意街區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四屆。曾參與導覽的民眾在部落格上分享,短短幾小時拜訪了數間店,經由店主人親自解說,才發現原本熟悉的區域,竟有這麼多故事,平常擦身而過的招牌,可以這麼有趣。也有人拿著街區地圖,按圖索驥尋店集章、拍照、掃QR code,雖然有人參加的目的是為了兌換禮物,但活動終了,卻見證到臺北迷人的魅力,直說很值得。

這就是街區活動的「後座力」,即使一場創意街區導覽的參加人數不過幾十名,一場活動大約容納三、四百人,看似規模不大,但參與的人如同種子般,繼續述說故事,持續散播創意能量。

文創街區展現迷人魅力
常窩在捷運中山、雙連站一帶的人,一定記得提供臺灣設計師平臺的衣蝶百貨,在衣蝶吹熄燈號後,設計師在鄰近巷弄另尋舞 臺,連帶掀起時尚、設計產業的群聚風潮。

其中的中山北路二段二十巷, 是劉維公眼中臺北文創街發展的代表,巷口的光點台北有展覽館及電影院,巷內屋齡超過二、三十年的公寓矮房,有創意人的工作室和商店。其實早在幾年前,劉維公還沒擔任文化局長時,常在中山雙連幫忙導覽,那時雖已有店家進駐,但並不多,後來經由推廣,大家的目光開始聚焦於此,吸引越來越多投資者、創意工作者來此發展,最令人感動的是,有里長、店家等一群人默默耕耘,才成就今日的蓬勃樣貌。

臺北街區的轉變,大家都看在眼裡。唱片企劃Jessie常下了班從東區直奔中山運動中心,運動後沿著捷運站旁的綠蔭下散步,有時隨興彎進巷弄,看看店家的櫥窗陳列。她說,十幾年前來此,只為了逛百貨、唱KTV,幾年後,光點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開幕,蘑菇Booday、The One中山概念店、台灣好,店等文創品牌陸續進駐,巷弄裡的咖啡館若不飄出文青味,彷彿格格不入。漸漸地,她習慣來這裡找尋設計創作靈感,愛上在不同咖啡店品味生活。
台北畫刊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有蘑菇等本土品牌進駐,中山、雙連街區飄散出濃濃的文創味。(楊智仁攝)
台北畫刊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踏進中山北路巷弄裡的「台灣好,店」,能深刻感受到臺灣的美好。(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但如果只在精緻小店聚集的巷弄徘徊,或許會與開著機具、齒輪工廠的赤峰街擦身而過,近幾年,咖啡館、文創店在此落腳,就像不走華麗路線的日子咖啡,備好簡樸的木質桌椅、一杯好咖啡,歡迎大家來坐。這是臺北文創工作者的可愛之處,他們並不 打算改變傳統小巷道的風貌,而是融入其中。
台北畫刊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位於赤峰街的日子咖啡不走華麗路線,端出好咖啡歡迎大家入坐。(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街角設計讓臺北更美
除了創意街區,這兩年也推出「臺北街角遇見設計」街區活動,其中的「小招牌製造所」為街頭添了四十八面充滿設計感的小招牌,每面招牌經由知名設計師免費量身訂製,無論是傳統國術館,還是開業二十多年從沒招牌的蔬果店,一只小小招牌,都有可能成為街角吸睛的新目標。

政大旁一間舊公寓的二樓,這些年飄出了咖啡香,開店之初,一樓擺放著黑板,以溫暖字跡邀大家上樓共享午茶,去年秋天,小公寓咖啡館有了新招牌,路人無不停下腳步仔細端詳。

小公寓的店主李季樺在參加幾場設計街區的講座與導覽後,主動報名「小招牌製造所」活動,經設計師的巧手改造,帶點復古味的立體玻璃屋裡,有著縮小版的木頭桌椅、貓和狗,就連牆上掛的畫和照片都與店內陳列完全一樣,誰也沒想到,招牌竟能如此精緻。許多客人被招牌吸引入店,也有人先是在樓上坐了坐,回去前才發現招牌的巧思,甚至來回找尋與店內相同的物件,成為話題。
台北畫刊561期—走訪‧創意街區
▲經由「小招牌製造所」的改造,小公寓咖啡館的招牌有如袖珍博物館般精緻。(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李季樺現在也與文化局合作, 在店內展示大學生的作品,她認 為,臺灣的設計很強,但展現的舞臺很少,想親近文創與設計,不一定要花錢走入展覽館,就算只是喝杯下午茶,也能發現藝術的美,久了即會深植於腦海裡。

街區活動的成效不在於人潮,而是要大家看到那個地方的故事以及人的才華,最重要的是,活動結束後,店家還在,招牌還在,人們依舊能夠盡情走在街區,細細體會城巿的發展。

走吧,一起漫步在創意街區, 聽在地人的故事,看臺北人的創意,你會發現,臺北是如此有深度,如此的美麗。
 

文/潘逸凡 
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