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4年2月第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389

透過歷史文物 穿越時光長廊
展品包括東西方文物共一○一組件,依照時間軸,分成九個單元。單元一的作品跳脫年代排序,為一件獨立的,也是大英博物館最有故事性的展品「古埃及木乃伊棺槨」,上頭的彩繪圖案透露古代埃及人的生命祕密。單元二「肇端」展示西元前二○○萬年至二五○○年的物品,包括大英博物館歷史最悠久的藏品「奧杜威石製砍切工具」,以及史上最早的陶器「日本繩紋甕」。人類進入定居的農耕社會後,城市也就慢慢發展起來,在單元三「最早的城市」展區中,涵蓋西元前三○○○至七○○年的物品。這段期間,棋盤遊戲受到歡迎,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也記錄著文學作品,人們甚至發展出精緻的青銅與黃金製品,具有象徵權力和財富的重要意義。

當城邦不斷茁壯、發展,帝國的規模也應運而生。帝國出現,人們交易往來需要有價值的認證物品,於是中國與歐洲發展出貨幣,改變了傳統以物易物的交易型態。單元四「強權與哲學」展示西元前七○○年至一○○年的物品,展場中可見到世界最古老的錢幣─克羅伊斯金幣,以及第一個刻上君主頭像的錢幣─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錢幣。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第一個刻上君主頭像的錢幣。(攝影/許斌)

而歷史上,各地的宗教都曾利用物品彰顯神明大能,單元五「儀式與信仰」,就展示了許多宗教儀式的用品及陪葬品。這個單元的時間標記跨入西元後的紀年,展示西元元年至八○○年的物品。像是一件石製的墨西哥禮器,以球賽的護臀腰帶為造型,展現精湛工藝技巧。另一件敬獻給阿拉伯神祇的銅手掌,上頭刻滿銘文,用於祈求神明賜予恩典。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以護臀腰帶為造型的墨西哥禮器,工藝技巧精湛。(攝影/許斌)

隨著時間推演,來到單元六「貿易與侵略」,也就是西元三○○至一一○○年的物品展區。這個階段世界各地新興勢力崛起,不管是海路還是陸路,都有熱絡的國際貿易。從坦尚尼亞基盧瓦基斯瓦尼海灘出土的瓶罐碎片,就可窺知中世紀時,東非、中國與中東間的貿易十分活躍。單元七「創新與適應」中,展示西元九○○至一五五○年的物品,這時,各國相繼發展出具有民俗特性的藝術品。日本出品的精緻武士刀,顯示金屬工藝的發達;鄂圖曼土耳其伊茲尼克城出產的花紋陶器、中國元代的青花瓷,展露自然紋飾之美,都是代表性作品。

時間越往近代推移,跨距也越來越短,單元八「交會與聯繫」展示西元一五○○至一八○○年的物品。在今天奈及利亞出土的蹄形手鐲和雕飾板,就標示了當地人民及歐洲商人的貿易活動。最後一個單元「我們成就的世界」揭露西元一八○○年至今日的物品,顯示當代社會的樣貌。像是一件阿富汗戰爭地毯上,織繡了戰車、戰機等造型圖案,以古老編織法表現現代戰爭的場景;另一件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靠陽光發電,反映出人類為解決貧困及氣候變遷問題所展現的創造力。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太陽能燈具和充電器展現人類的創造力。(攝影/許斌)

每當大英博物館百件展品到各國參加巡迴展,館方都會和主辦方共同挑選一件對該國具有獨特意義的展品。展覽最終以《大地全球一覽之圖》作結,這件作品為十九世紀的中文版世界地圖,由史地學者葉圭綬初繪,六嚴修訂摹刊,將原本以東西半球區分疆域的地圖模式,改為南北半球的上下繪製法,展現不同視野,也與「另眼看世界」的主題不謀而合,相互輝映。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五大展品非看不可

1 佘葐梅海特木乃伊棺內槨 約西元前六○○年
埃及

埃及人深信有來生,因此會製作木乃伊保存屍體。這個存放木乃伊的棺柩主人,是名叫佘葐梅海特的女性,因而棺柩外部也彩繪著一名女子形像。她的臉部塗上綠色顏料,象徵萬物欣欣向榮;人像衣領下,天空女神努特張開翅膀,彷彿即將翱翔。接著,可見佘葐梅海特心臟放於天秤上,接受審判的景象。這副棺柩隱藏著一個又一個故事,經過電腦斷層掃描,竟發現裡頭承裝著一具男性木乃伊,而他的顱骨內嵌著用來抽取腦漿的工具,真相為何,至今未有答案,也為這件物品增添神祕面紗。這件物品旁邊,還展示了廿一世紀的迦納棺柩模型,包括啤酒瓶、鯰魚等趣味造型。對照古埃及木乃伊棺柩,發現兩者都是木頭所製,也都有鮮豔顏色,古今的喪葬傳統竟有著巧妙的呼應關係,讓人大感驚奇。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2 奧杜威石製砍切工具 一八○至二○○萬年前
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展場中有一塊從坦尚尼亞北部出土,看起來像石頭的物品,因為形狀和人類手掌抓握的弧度相吻合,被認為是人類遠祖用來砍切的工具,也是大英博物館年代最久遠的藏品。根據研究人員推測,這件砍切工具用於砸開動物骨頭,以獲取內部附有熱量的骨髓脂,對遠古人類腦部發展很有幫助。它也證明了人類遠祖起始於非洲,之後才移居中東、歐亞,最終抵達美洲。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圖/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提供)


3 烏爾王族局戲 約西元前二六○○至二四○○年
伊拉克

古時候的人類也愛好玩桌上遊戲!擁有二十個方格的烏爾王族局戲,就是最好的證明。五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開始出現居民數約三、四萬人的大型聚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蘇美。在蘇美古城烏爾王族墓園出土的局戲棋盤,是現今所知最古老的棋類遊戲,兩名棋手要依照規則,競相走玩二十個格子以獲得勝利。棋盤以奢華的青金石、紅石灰岩、貝殼製作,說明烏爾是座富裕的城市。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4 五十枚馬蹄形手鐲 十六世紀初至十九世紀
奈及利亞

十六世紀初,歐洲生產馬蹄形手鐲,因內含銅的成分,被非洲國家認為珍貴物品,也是商賈間交易貨物的憑藉,在當時,五十個手鐲可交換一名非洲黑奴。馬蹄形鐲不僅可以戴在手上,體積大的,也能穿戴身上,用來展現家境富裕。展場中的馬蹄形手鐲,體積不大,出土於曾為主要奴隸交易中心的奈及利亞。從另一件展品「貝南雕飾板:酋長與歐洲人」中,便可看到酋長身後的葡萄牙人手持馬蹄形鐲,作為代用貨幣。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5 杜勒〈犀牛〉 西元一五一五年
德國紐倫堡

十六世紀,德國版畫家杜勒在作品中表現了犀牛模樣,但歐洲從來不是犀牛的原生地,顯見當時國與國之間擁有密切的交流。西元一五一五年,葡萄牙準備在印度成立第一座永久基地,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王國君主,便贈予葡萄牙國王一頭犀牛。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從未親眼見過犀牛,在收到指令後,只能按照文字描述,揣摩這種龐然大物的模樣。畫中犀牛皮膚上長滿鱗片,宛如披上鎧甲,四隻腳的造型也和現實不同,但仍舊傳達了印度犀牛堅韌、粗獷的樣貌。杜勒一生之中,共售出四、五千件〈犀牛〉版畫。

台北畫刊565期—另眼看世界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文/觀止 
攝影/許斌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