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军带来休闲娱乐与商机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来品购物天堂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11-16

9166

傍晚时分,从中山北路3段「晴光市场」招牌入口处往里走,窄窄的巷道两旁错落着几间贩卖各式商品的小店,不知是否未到「开市」的热闹时段,人潮并不多。直到步行至双城美食街附近,夜市的灯光、琳琅满目的小吃和涌现的人潮,才显现出庶民蓬勃的生活景象。

 

细数「晴光市场」旧时光

不过,可别以为「晴光市场」只是个平凡无奇的市场,这里曾是台北、甚至台湾历史最悠久的舶来品集散地,以前若要买世界各地的名牌货物就要来这里「捞货」,举凡进口牛仔裤、华盛顿苹果、欧美品牌化妆品、香水……等「高档货」,都令人趋之若鹜。即使荣景不再,依然可从存留的委托行、珠宝、艺品店以及「晴光舶来品中心」,探寻出此处曾经作为舶来品购物天堂的痕迹。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军带来休闲娱乐与商机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来品购物天堂
▲晴光市场内现在仍有艺品、珠宝、服饰等老店屹立不摇。(摄影/黄品皓)

 

台北市晴光商圈双城徒步街商业促进会理事长叶宝春,从小在晴光商圈成长, 亲身感受这里的生活情境,并积极投入社区历史文化探索及商业促进,累积不少心得。「晴光市场全盛时期有200多个摊位,有卖进口食品、舶来品店、小吃、服饰…… 等等, 目前已少了一大半。」叶宝春忆起晴光的社区发展及变化时说道。

 

晴光市场在日本时代为菜市场,1950年代美军驻台协防期间,美军顾问团就位於附近,有部分的军用物资或福利品便流入市场,因此区域也曾是来自驻越、菲、日、韩等美军的休假娱乐处所,酒吧、俱乐部林立,充满异国风情,带动舶来品生意的发展;美军撤台後、台湾开放观光及进口贸易之前,此处仍是重要的舶来品交易中心。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军带来休闲娱乐与商机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来品购物天堂
▲图为1970年代左右,位於双城街17号巷口的市场景象。(图/杨惠萍提供)

 

有趣的是,由於当时民众不太懂得汇率换算,所以直接将日币数值改成台币来卖,但早期舶来品奇货可居,民众也多不计较。如今,仍有许多民众维持到委托行买东西的习惯, 华蓉精品服饰的陈小姐说:「我们这边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客人,780岁的都有。」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军带来休闲娱乐与商机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来品购物天堂
▲进口食品过去难得一见,晴光市场是大宗供货的集散地之一。(摄影/黄品皓)

 

知名地标、老店屹立不摇

晴光商圈的范围大约在中山北路、林森北路、民族东路及民权东路一带。区域内有多处历史悠久的地标及经典店家,至今屹立不摇。例如曾任台湾省议会议长黄朝琴的旧居「兰园」改建的国宾饭店;台籍诗人和实业家黄纯青的旧宅「晴园」转化为日本大使馆;历史建筑改为复合艺文空间的「绿舍食光」;外籍移工或华侨聚会中心的圣多福教堂;经典国产品牌大同公司及大同大学;另外,还有因应移工文化衍生出的换币银行及商店卖场,及以外国游客为销售对象的各式服装订作、珊瑚、具东方色彩的艺品店、餐厅等。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军带来休闲娱乐与商机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来品购物天堂
▲「绿舍食光」经整修後,现在成为美丽的艺文空间。(摄影/黄品皓)

 

而坐落於中山北路上、已有近70年历史的「福利面包店」,早期为美军顾问团的主要供应商,至今仍是人气夯店。「德祥艺品行」则是30年老店,店家第2代谢小姐表示,许多外国游客都喜欢带些陶瓷花瓶、书画等具有东方文化味道的商品,她们也会帮忙邮寄到国外。

 

新能量注入 再造商圈好时光

虽然晴光商圈仍保有旧时的老店和历史建物,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已不再如往昔风光。不过,仍有许多像叶宝春这样对社区有认同感的人希望让晴光「回春」,尤其许多年轻生力军的加入,让商圈显得朝气蓬勃。

 

任职於「Escapeholics密室逃脱」的马伟轩,因为公司位在晴光商圈里,发现此处外籍人士及外地人很多,却又和谐交融,像纽约大熔炉的氛围让他喜爱上这里,并产生认同感,因此特别以年轻人的观点结合商圈特色,以实境解谜的游戏方式设计关卡,参与者只要随身携带手机、平板并使用网路,就能以有趣轻松的方式了解这里;晴光市场内的「奇实花艺」,开店4年多以来,在「手作」文创上也已做出口碑,创立者蔡沛婕希望以有温度的手作创意及美学,带动老商圈的新发展;在双城美食街新开幕不久的「凉手作」,年轻店长阿凉以清新养生的「手路」调制出一杯杯风格独特的饮品,为老市场注入新活力;令人感动的是,区内中山国小学生也把社区当作大教室,特别做了田野调查并提出社区改造计画,从小就学习关心社区事务及认识晴光的风华岁月。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军带来休闲娱乐与商机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来品购物天堂
▲有在地居民及年轻生力军的相互合作,晴光商圈更显朝气与活力。(左为马伟轩,右为叶宝春)(摄影/黄品皓)

 

在面临新旧文化交替与融合的景况时,所幸有这麽一群人努力让「晴光」的招牌维持不坠,越擦越「晴光」,再造好时光!

 

文/许丽芩 
摄影/黄品皓
图/杨惠萍提供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