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画刊103年10月第561期—巡礼.大稻埕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4029

如果说,淡水河是孕育台北的母亲河,大稻埕则无疑是台北面向近代文明的窗口;想认识台 北,一定要先认识大稻埕。

大稻埕随淡水河运而兴,曾几何时,也因淡水河淤塞而沉默。除迪化街南北货与台北霞海城隍庙兴旺香火还能让人窥见那过往一瞬的繁华,对比於东区时尚勃兴,大稻埕似乎徒留岁月摧颓的老宅,无声诉说时光的流转。

但大稻埕殷实的文化底蕴与产业生机,却撑住一波波时代变迁的淘洗,更是文创新势力亟欲立足的基地。传统与现代的混合,激荡出全新创意与魅力,让大稻埕风华再现,继续诉说着美丽的传奇。

URS活化古蹟 让都市再生
都市更新的脚步,曾让大稻埕一度面临存续考验。最终,拓宽迪化街的提议成为过去,北市府决定透过容积移转及都市设计制度保留历史街区,一排排砖红色的传统建筑形成当地浓郁的历史景观,并与年货、布匹集散的传统产业紧密共生。每年农历年前年货大街更让大稻埕被汹涌人潮与喧嚣包围。
台北画刊561期—巡礼.大稻埕
▲大稻埕一排排砖红色的传统建筑,形塑当地独具一格的历史景观。(杨智仁摄)

这还不够,为让传统街区找到全新能量,市府在迪化街试验性推出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希望透过文创与社区对话的力量,活化古建筑群,并把整个街区以「再生」为主轴缝合起来。

结果从第一间URS127於民国99年5月揭幕开始,一间间进驻街屋的URS,不但带给大稻埕与周边商圈全新的文创想像,更成为文创团体、产业在地接合的平台,将 更多元的创意注入传统社区。

至今大稻埕街区内共有五处URS 基地,全都散布在蜿蜒的迪化街上,步行二十分钟内可至;同时随着进驻单位不同,各有不同经 营方式与氛围。旅人可信步走入 一间间旧建筑,品味历史空间再造及老屋再生的韵味,或亲自体验挑高天井、狭长楼梯的静谧气氛,从每个繁复的建筑细节,追想此处的百年风华。

正因为要凸显「一加一大於二」的精神,URS读作「yours」, 强调空间开放给市民共享。就像围棋落子,一处处URS布局,由量变带动质变,在功能各异、由私有空间改造为公共空间的URS中,可以看展览、听演讲,可以在庭院品咖啡,甚至寻找创作灵感,以最近距离、慢活节奏贴近文创真面貌;或偷得浮生半日闲,分享共同感动,创造更多的体验行程。
台北画刊561期—巡礼.大稻埕
▲一间间进驻街屋的URS,带给大稻埕全新的文创想像。(许斌摄)

老街展现产业新风貌
透过创意与文化共享,艺术改变了迪化街屋古拙的风貌。经过三年多试点,越来越多元的合作夥伴加入URS都市再生创意行动,在这些传统闽南式二进、三进建筑中找到出发点,从都市生态、生活体验、都市造村、街区文化等多元角度,再造大稻埕生活空间与记忆。

也因街区气氛转变,更带动在地产业氛围转型。越来越多茶行、南北货商店,不是更新店面装潢与摆设方式,让店面更明亮,就是透过老屋氛围营造独特韵味。也有商家积极与文创企业合作,为传统商品找到新的产销方式。

例如在地老字号商家天山行,把南北货当作精品、个性商品来卖,大包装改成小包装,深获年轻族群青睐。甚至许多在地药材店也受了年轻人刺激,慢慢调整经营风格、包装,甚至加上网路宅配,加入这场因文创而起的新商战。

同样是百年老店的李亭香饼店,则保留传统技艺但转型为伴手礼糕饼店,以更好的食材,改良成平安龟、小泡芙等年轻人喜好的口味、设计;今年七夕情人节,饼店更与台北霞海城隍庙合作推出姻缘饼,展现出在地、传统的创新能量。

已有一定口碑的248农学市集则在迪化街靠近大桥头那一端,找了间刚装修好的古朴小店面,卖起友善小农产品,也是文创商品的销售平台,更贩售不少以在地有机农产为原料的精致点心、甜点,与传统南北货商店大异其趣。

也正因为捷运新芦线通车的地利之便,加上迪化街靠近民权西路端老屋逐次修整完成,有越来越多新兴消费、文创商店开始由永乐市场端向北街迁移,使整个街区范围更大、功能更完整。甚至餐饮种类也变得更多样化,并由原先散居在巷弄中,慢慢地搬到迪化街的店面上。

例如离每天几乎都要排队、碰运气才能买到猪肉纸的江记华隆不远,除了传统竹器店、农具店、灯笼店,最近一处新落成社区,还保留约三十公尺老屋门面与骑楼,极其抢眼;走法式路线的知贰茶馆,走贵州菜路线的黔天下就开在社区中庭,希望分享老屋的环境优势;搭配一旁的画廊、咖啡馆,都让大稻埕漫行的美食体验更上层楼,也为这条萌出新活力的老街道再添风采。
台北画刊561期—巡礼.大稻埕
▲精致小巧的小笼包造型调味罐,展现台北文创实力。(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多元融合 优雅变身
如今,大稻埕不但有老街、古蹟、URS创意空间、充满传统气息的街区与市集,风格独特的茶馆、咖啡店也开始在大稻埕蓬勃发展。甚至还出现了书店、创意小店、手作坊、文创工作室等新型态店铺,凭藉着新旧混杂的气息,吸引为数众多的年轻族群驻足,甚至有不少外国观光客也特地到大稻埕来品味老宅的新风味。
台北画刊561期—巡礼.大稻埕
▲散发艺文气息的咖啡馆在大稻埕蓬勃发展,为老屋注入新活力。(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世代文化创业群是这一波民间投入大稻埕生活圈的发动者,他们率先租下「屈臣氏大药房」老屋,别开生面地经营起复合式文创事业,在迪化街还搞不清楚甚麽是文创产业之前,世代文化创业群就以迥然不同於当地的传统商业模式,强调透过文化理念的扎根,为後续的参与者树立典范。

其实,包括小艺埕里的炉锅咖啡、文创空间思剧场;或紧接着在附近另间老屋打造的创意空间民艺埕、南街得意茶馆,都是紧邻於传统大稻埕人潮中心— 台北霞海城隍庙周边,更与永乐市场多种多样的传统小吃近在咫尺。但只要走进老屋,宁静的复古空间立刻可以让心灵澄静下来,各类细心设计的文创体验, 严选咖啡、茗茶,更吸引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让所有接触这块全新领域的过客们,能以轻松的心情在百年老屋里歇脚、充电,继续下一段旅程。
台北画刊561期—巡礼.大稻埕
▲走入小艺埕里的炉锅咖啡,宁静的复古空间让心灵沉静下来。(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自然,台北的文创特色,少不了让文化深度更加厚实、多元的独立书店;尤其重商情结浓厚的大稻埕,原本就少见书店在此布点;只是,这个特殊的产业区位现象也出现转变,越来越多个性书屋、独立书店在大稻埕落脚。

例如小艺埕一楼除创意商品空间,更有间别致书店 「BOOKSTORE 1920s」,方便顾客阅读、购买文学、思潮、美术设计各类书籍。开在甘州街的 「文自秀趣味书房」,则强调个人书房般的阅读风格,不但专业且别具个性。这一间间充满人文风情的小书屋虽尚未形成风潮,但已为大稻埕与台北文化地景再 添一笔无从忽视的存在。
台北画刊561期—巡礼.大稻埕
▲越来越多个性书店落脚大稻埕,BOOKSTORE 1920s书店即提供设计、思潮等各类书籍。(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城市历史时常依托在建物之上,保存了常民丰富的情感,以 及传述曲折的故事,但越是老屋,越需要年轻人进驻活化、群聚,提供崭新活力,方能让老街产生新创意与更丰富的城市记忆。

大稻埕的美丽转身,正是这城市融合创新、往传统文化根基吸取养分的重要尝试。无疑地,越多文创产业聚落在此发展,将赋予在地更多元的意义,从艺术到文化、从消费到饮食,均将成为城市再生的动力源,好为市民打造更宜居的人性空间。
台北画刊561期—巡礼.大稻埕
▲来大稻埕品味老宅新风味,见证大稻埕的美丽转变。(杨智仁摄)
 


文/方旭
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