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瑞成红线葫芦 传承五代暖冬(台北画刊107年11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11-14

4118

中午过後的士林夜市大东路,只有少数几家店面开张,而高挂着「嫁妆」招牌的「瑞成手工棉被店」已有客人上门,这家传承130年的老店,就藏身在这巷弄中。

 

手工制被 红极一时

第五代经营者张宝仁,国小就在棉被店和工厂帮忙,拥有40年资历的他,可说是棉被产业的观察家。翻开家族创业史,130年前从桃园大园乡起步,以前的人买棉被只认师傅,自家出品的棉被以红线绣成的葫芦商标来做区别。後来大园老家失火,第三代李火琳决定北上谋生。李火琳做生意实在、为人风趣,只要提到棉被,士林、阳明山老一辈一定会想到葫芦商标的「火琳伯」。
瑞成红线葫芦 传承五代暖冬▲张宝仁夫妻合力经营百年棉被老店,凭藉网路好口碑在市场上保有好成绩。(摄影/王汉顺)
 

张宝仁聊起老一辈以手工打棉被的年代,因为制被用的纯棉怕湿气,当天打多少棉就一定要做完,免得接触空气後产生露水,因此制被师傅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弹棉花的工具背在身上又很费力,加上冬被通常集中在夏天和秋天制作,飞扬的棉絮对吸呼道更是沉重负荷,所以一床床手工棉被都是老师傅们的真功夫和心血,也因为使用材质为纯棉,棉被不容易变硬成团,盖起来特别温暖舒服。
 

张宝仁说,农业时期,大家的生活都十分俭朴,棉被是可以典当的高价值商品;接着工业时期经济起飞,大人、小孩有各自需求,销售量急速增加。张宝仁回顾那段父母亲共同经营的黄金岁月,适逢1970年代台湾经济逐渐起飞,加上婚嫁必须买新棉被的传统习俗,「瑞成」俨然成为专卖正统手工棉被的代名词,1977年更达到销售巅峰。
 

张宝仁谈及母亲话当年产业荣景,每天请10位师傅,以手工做出近30床棉被。一床10斤重的棉被价格达800元,相当於当时一般民众半个月的薪资。

瑞成红线葫芦 传承五代暖冬▲1990年代师傅手工打棉被的景况。(图/瑞成手工棉被店提供)
 

搭上网路 老店逢春

然而传统产业荣景难以延续,二十多年前,张宝仁接手经营时,面临转型的挑战,瑞成在1987年打破自制自销的观念,因应学生需求,卖起价格低廉的化学纤维被,同时也引进新潮的羽绒被和羊毛被等产品,并结合夜市低价、叫卖等经营策略,才渐渐让生意起死回生。
 

「现在手工棉被销售仅占营收的十分之一,後来加入的寝具和家饰反而渐渐变成主力。」张宝仁不讳言,2002年台湾加入WTO後是重大打击,接着智慧型手机出现,方便大家在网路上比价购物,这也让实体店面生意直直落;不过,张宝仁顺势而为,在网路上为百年老店创造另一个行销管道。
 

「除了原本设置的官网和粉丝页,我也会主动去网路上回答消费者的问题,以此打响知名度。」张宝仁坦言,现在人很怕买到劣质品,会先在网路上爬文看商家口碑,再打电话询问。目前瑞成的销售量,有五成是来自透过网路搜寻而下单的。
 

手工棉被从高档身价,到成为人人可轻松拥有的必需品,再至现今面临各式科技原料夹杀,百年老店瑞成始终以天然纯实的本质,陪伴台北人度过每一个凛冽的寒冬。
瑞成红线葫芦 传承五代暖冬▲以红线绣成的葫芦,是瑞成传承五代的经典商标。(摄影/王汉顺)

文/陈宛妤 摄影/王汉顺 图/瑞成手工棉被店提供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