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三叔公林炳煥 傳承客家說唱藝術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3028

頭戴瓜皮帽、嘴上貼著假鬍子,身形雖消瘦,卻聲如洪鐘。時而在舞臺上敲著鑼鼓,時而唱著客家山歌或小戲,人稱「三叔公」的客家表演藝術大師林炳煥,總是以精湛的表演功力,征服了臺下所有觀眾的心。

自20歲起,林炳煥便在臺灣客家地區從事表演工作,早期以「撮把戲」四處巡演,現今則活躍於各大文化節慶舞臺。在他巧妙的詮釋下,客家傳統戲曲、歌謠、笑料,化作令人嘆為觀止的表演藝術。儘管已快九十高齡,但敏捷的反應和了得的唱功,讓人幾乎忘了他的年歲。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三叔公林炳煥 傳承客家說唱藝術
林炳煥的生命歷程,如同他的表演一樣精彩。他出生於日據時期的屏東內埔,父親是理髮師,母親做小生意,從小聰穎機伶,接受日本教育,一路讀到高等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考上空軍,擔任日本神風特攻隊的飛機修護員。

臺灣光復後,他曾在擔任官員的表哥身邊當隨扈,卻不幸捲入二二八事件,被捕入獄,經過家人透過關係全力搶救,半年後總算平安返家。林炳煥追憶往事,臉上滿是感慨:「後來因為有案在身,人見人怕,找工作也陷入困境,只好展開走唱『撮把戲』的流浪生活。」二二八事件扭轉了林炳煥的人生,但沒想到無心插柳下,卻為自己開創出一條繽紛大道。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三叔公林炳煥 傳承客家說唱藝術▲人稱三叔公的林炳煥堪稱是客家說唱藝術的國寶。(攝影/許斌)

客家莊巡演 撮把戲搭配賣藥
「撮把戲」是種民俗說唱技藝,由數人組團表演。它採自客家「三腳採茶戲」的精華片段,內容卻更為多變,不但有生旦之間的情歌對唱、丑角鬧場的詼諧橋段;還結合了客家車鼓、客家山歌說學逗唱的文套,以及中國功夫、雜耍的武套。表演者帶著一身技藝闖蕩客家莊,並在精彩的撮把戲中,穿插賣藥活動。

「感謝各位兄弟姊妹,有請叔公和阿伯,今晚小弟一夥人到莊上打擾,吃飯飽趕緊來,有文有武,表演精彩,碗筷慢一點洗,先來看一回⋯⋯」林炳煥回憶,在沒有電視的農業時代,人們早上忙種田,晚上也沒有娛樂消遣,觀賞「撮把戲」就成了深受大人小孩歡迎的休閒活動。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三叔公林炳煥 傳承客家說唱藝術▲高齡近九十的三叔公一旦拿出精彩絕活「撮把戲」,總吸引老老少少圍觀叫好。(攝影/許斌)

「每到一個地方,就先到派出所報備、登記、借用場地,再派兩個人沿街敲鑼。在山區敲鑼,傳來陣陣回音,大家聽見了,就會吆喝左鄰右舍到廟前廣場看戲。竹竿上掛著煤氣燈,舞臺下聚集老老少少,等到大家就定位,二胡響起,音樂透過喇叭放送,戲就正式開始了。」林炳煥把思緒拉回遙遠的年代,充滿皺紋的臉上仍漾著喜悅之情。

等到撮把戲演出二十分鐘,觀眾全都聚精會神時,臺上的演員就會開始販賣藥品。有時候賣的是祖傳的膏藥,有時候是藥廠拜託推銷的藥品,演出二十分鐘,賣藥十五分鐘,每晚演三回、賣三回,表演結束後,荷包也賺得飽飽。

半斗響噹噹 說學逗唱一手包
林炳煥自豪地說,從小學東西就快,對學習各種表演技藝也很有天分,「看到別人跳踢踏舞,五分鐘後就能半模仿、半自創地跳上一段;第一次看到日本鬼太鼓,也很快就抓到手感;別人學鼓要五個月,我學個半小時,也能打出三分樣。」林炳煥還會南管、北管,客家戲、歌仔戲也難不倒他,光是舞獅,他就能舞出「廣東獅」、「客家獅」、「閩南獅」等不同地區的精髓。

靠著無師自通、說學逗唱一手包辦的本領,林炳煥漸漸在客家莊打響名號,他不僅在客家人聚集的新竹、苗栗山區表演,也深入南投、彰化、嘉義、雲林。當年,大家都喚年紀小、個頭不高的他為「半斗」,意思是「厲害的小辣椒」,林炳煥笑說:「村莊居民常常沿街叫著『半斗來了!』大家就會跑出來看戲,有我在的地方,就充滿笑聲,我的演出在當時可是轟動的很呢!」

「演什麼像什麼!」是林炳煥的人生哲學,也是他對這份工作盡責的態度。他勉勵自己「扮鬼就像鬼,做猴就像猴」,因此演出總是搏得滿堂彩。其中,「三腳採茶戲」更是他的拿手絕活兒。一般來說,「三腳採茶戲」中有一丑二旦三個角色,多為一男一女或一男兩女的表演,但林炳煥卻可以一人分飾三角,還能將每個角色詮釋得絲絲入扣。

林炳煥也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傳遞了客家人的生活經驗,講求即興,融合了隱喻與雙關。由於客家人的口音與調子眾多,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因此要唱得到位很不容易。林炳煥說:「有些人唱客家山歌,就像唱國語歌謠一樣,或是唱山歌時口音不清楚,表現出來音韻就完全不一樣。」

客家慶典中 男女老幼變變變
經過多年磨鍊,林炳煥將各式客家俚語、順口溜、俏皮話與雜技融為一爐,表演風格既遵循傳統,卻又帶點創新,深具魅力。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林炳煥還曾灌錄客語廣播劇及唱片,受到廣大迴響。在電視節目日新月異的今日,江湖走唱文化也逐漸凋零,林炳煥年事已高卻始終鍾情於傳統藝術表演,這些年在各大客家慶典中,仍可見到他精湛的演出。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三叔公林炳煥 傳承客家說唱藝術▲林炳煥將各式客家俚語、順口溜、俏皮話與雜技融為一爐,在各大客家慶典中,常可看見他的精湛演出。(攝影/許斌)

林炳煥在表演時,不但能變男變女,還可以忽老忽幼。有時他背著斗笠,划著船槳,撐起虛擬的船,和搭檔一同唱起〈撐船歌〉,這首客家民謠唱出年輕貌美的小姐搭船,與船夫打情罵俏,兩人詼諧的動作常逗得觀眾笑哈哈。有時他則巧扮女人,唱起一段〈老山歌〉:「採茶要採兩三片,三日沒採老了哩,三日不見我的親哥面,我一身骨頭就痠了哩!」柔軟黏膩的嗓音,還真唱出了女子思念情郎的羞澀心情。

他也能扮演老婆婆,在詮釋客家小調〈苦李娘〉時,挽起蒼蒼白髮,涕淚縱橫地唱出李三娘受到虐待,從早到晚都得不停做工的悲苦心境;他還扮演小孩子,飾演頂撞母親、慘遭媽媽捏耳、打罵的傻兒子,不管是翻身假裝跌倒在地,或是想要閃躲棍子的逗趣姿態,都讓臺下觀眾捧腹不已。

除了人物,林炳煥也假扮動物,模仿公雞、狗、猴子的姿態和叫聲都維妙維肖。更厲害的是,他不僅能演,化妝也自己一手打理,表演前,只見他拿起口紅,三兩下就把臉畫得紅通通,再加上幾筆斑點、皺褶,猴子的神韻立刻浮現。他扮演潑猴時,一會兒彎曲手臂擺在額前,好奇的四處張望;一會兒單腳勾起,以金雞獨立的姿勢蹦蹦跳跳;一會兒又抓耳撓腮,搔首弄姿,動作活靈活現,令人拍案叫絕。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三叔公林炳煥 傳承客家說唱藝術▲「演什麼像什麼!」是三叔公的人生哲學,除了人物,模仿起動物的姿態和叫聲也都維妙維肖。(攝影/許斌)

林炳煥一方面擔心自己年紀大了,無法再從事表演工作,一方面也憂慮客家說唱藝術就此沒落,這幾年,為了傳承文化,他全臺南北走透透,並成立三叔公客家傳統劇演藝協會,教導後輩最正統的客家表演藝術。他不僅招收徒弟,更親入校園、客家文化團體指導學生,就是期待能將客家說唱藝術發揚光大。和他拜師學藝超過十年的徒弟呂清玉就表示,林炳煥的樂觀積極感染了許多人,「他原本打算退休享福,但大家都捨不得,硬是要他再教幾年。」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三叔公林炳煥 傳承客家說唱藝術▲為了傳承文化,林炳煥成立三叔公客家傳統劇演藝協會,期待將客家說唱藝術發揚光大。(攝影/許斌)

客家電視臺曾以林炳煥為主角,拍攝了「世紀的寶貝」紀錄片系列之一,並邀請他客串電視劇《源》中「草鞋老頭」的角色,為客家說唱藝術做了最好的見證與推廣,也讓人看到這位耆老藝人敬業樂群的精神,以及保存傳統文化不遺餘力的大師風範。


文/觀止 
攝影/許斌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