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6月第557期—還我水岸空間 內湖垃圾山脫胎換骨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650

還我水岸空間 內湖垃圾山脫胎換骨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 
看著臺北市的垃圾漂過眼前
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 
垃圾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
於是我們歡呼 親愛的臺北市民 
繽紛的臺北市
垃圾永遠燒不完 
大家團結一條心

羅大佑的〈超級市民〉,忠實記錄著八○年代對淡水河與垃圾山的集體記憶。

嚴格定義上,內湖垃圾山位於基隆河畔。這座水岸旁的掩埋場從民國59年前後啟用,本名為「葫洲里垃圾掩埋場」,堆置處理一般家戶垃圾,直到民國74年才因為福德坑掩埋場啟用而停用。

但因垃圾量實在過大,這座垃圾山不但高達五十多公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走山、坍方可說家常便飯,甚至還有過沼氣自燃、引發火災漫延數日而無法撲滅,也常因結構不穩導致垃圾傾倒於水中,沿著基隆河飄向大海。

內湖垃圾山雖已封閉綠化, 但相較於基隆河整治陸續看到成效,大直水岸、美麗華商圈與內湖科技園區已經是臺北市的精華地段,水域活動多采多姿,自行車道、藍色公路與河畔綠地吸引大批運動與休閒人潮,在東區科技與時尚地帶的上游,依舊存在這座環保與公共生活空間的隱患,實在是臺北市做為宜居都市的一大諷刺。

更別提,這座垃圾山不僅污染環境,更已侵入到基隆河行水區,影響都市發展,為解決妨礙水流的問題,清除也是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內湖垃圾山帶來的負面效應,對環境的危害與威脅,長期負面形象帶來的鄰避效應,讓連續好幾任臺北市長都有心無力,更難談得上如何剷除這都市的毒瘤。

台北畫刊557期—還我水岸空間 內湖垃圾山脫胎換骨▲經過河岸綠美化, 民眾樂於重返水岸,在河岸邊露營,越來越受歡迎。(圖/WECAMP雜誌提供)

但很難讓人想像的是,竟然是靠著臺北市民力行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營造出良好的城市生活習慣,配合市政府積極落實活化淡水河與環保政策,憑著一股做到底、不停歇的傻氣,真的讓這座看似堅不可摧的內湖垃圾山,在短短幾年間,出現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在逐步化解社區疑慮後,郝龍斌任內,垃圾山清除工作迅速展開。尤其,市府創下亞洲民生廢棄物掩埋場分類清除先例,透過分篩分類、回收減廢等方式,讓內湖垃圾山成為臺灣第一個將垃圾場內掩埋物分類後移除,再原地重新規劃利用的案例。
台北畫刊557期—還我水岸空間 內湖垃圾山脫胎換骨▲在成堆垃圾中找到的時代物件,體現臺北城市的變遷。

換言之,市府移除垃圾山的大行動不是把一座垃圾山移到另個地方,占領另一片素地,而是由施工單位一邊挖除、一邊分類,以高效率全面降低焚化爐造成的負擔與汙染,同時將有用、堪用物資篩選出來再利用。
台北畫刊557期—還我水岸空間 內湖垃圾山脫胎換骨▲透過分篩分類、回收減廢等方式,移除垃圾山的過程很環保。

總計內湖垃圾山外運篩分土石、可焚化廢棄物及回收物累計超過一萬車次,一字排開,相當約四條中山高速公路長度。如今,垃圾山絕大多數垃圾已清運完畢,除基隆河上游洪汛期安全性將相應提高,親水綠岸的外觀也大略就緒,生態式堤防、自行車道等兼具綠色觀光的新規劃,更提升未來這塊生態寶地的休閒功能。

許多在成堆垃圾中找到的寶物,包括古錢幣、遭遺棄的佛像、勳章、早年玻璃的養樂多瓶、白鐵水壺、石磨、首飾等有趣的時代物件,也在過程中被環保人員細心地保存下來,未來也將被公開展示,體現臺北城市的變遷,並保留更多民眾對過往日常生活的集體記憶。
台北畫刊557期—還我水岸空間 內湖垃圾山脫胎換骨▲臺北市創下亞洲民生廢棄物掩埋場分類清除先例,展開垃圾山清除工作。

這也正是郝龍斌提出「活化淡水河」遠景的核心概念。

要讓淡水河重生、活化,沒有速效,最重要關鍵是要人樂於回到水岸。市府透過一系列河岸綠美化、建構河濱自行車道與藍色公路、親水優質環境,鼓勵都市更新,甚至在水岸開放設置輕食、咖啡座、露營等活動,就是希望吸引民眾重返水岸,讓市民有了活化淡水河的意識,更產生出愛護水岸、親近水岸的認識與行動,才可能進而保護水域,往親水方向一步步邁進。
台北畫刊557期—還我水岸空間 內湖垃圾山脫胎換骨▲過去內湖垃圾山被視為臺北市的毒瘤,走山、坍方、自燃都是家常便飯,對環境危害甚大。

整治內湖垃圾山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不是市民更勝一籌的實力與文明成熟度,全力支持資源回收,讓臺北市垃圾減量超過65%,內湖垃圾山、山豬窟掩埋場等地想要活化復育又談何容易?也正是靠著市府拿出「愚公移山」的那股拚勁,看似八風不動、鐵板一塊的內湖垃圾山走到了盡頭,水岸的喘息空間終於重現在市民眼前,從危機四伏的醜惡空間,化身為親水綠意的環保綠帶。

因此,內湖垃圾山未來活化目標,也是期望展現更豐富的生態魅力,強化都會景觀改造,讓民眾的力量得到充分發揮,帶動政策持續落實、優化。

目前看來,原本垃圾山的高聳山體移除後,視覺壓迫效果一筆勾銷,近千米綠帶也是基隆河貫穿臺北市區唯一沒有水泥堤防牆的區域,水岸景觀都更為開闊;向北可眺望七星山峰,向南則是四獸山、南港山的綠意盡入眼簾,向西可欣賞台北101大樓與臺北車站旁新光摩天大樓的挺拔身影,加上蜿蜒水岸,難怪工務人員都預測,此處將成為市民在水岸欣賞跨年煙火的新據點。

從無言的山丘,進化為臺北市生態環保新地標,屬於內湖垃圾山的黯淡一頁已經過去,「北市之肺」的未來才剛要開始。


文/方旭
攝影/王能佑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