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讓人懷念的台北城市景觀(台北畫刊108年1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11-11

3731

台北的城市面貌一直在變化,許多讓人懷念的城市景象,可以在電影裡看到。特別是19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透過獨特的視野和觀點,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城市風景。
 
獨特的藝術視野,台灣的真實面貌
「台灣新電影」的誕生,是從1982年《光陰的故事》算起,到1987年發表台灣新電影宣言告一段落;1987年台灣解嚴後,新電影帶動了後續作品,例如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1991 年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原著劇本。

《光陰的故事》這部電影是由四位新銳導演執導的四部短片組成,四位導演分別是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之所以用「新電影」來稱呼,是要跟1970年代的愛國宣導片、犯罪寫實片和愛情三廳片區隔。「台灣新電影」的導演希望透過真實的生活感畫面,呈現當時台灣經濟起飛的社會生活。

因為這批台灣新電影導演不想拍出上一代的樣板電影,他們認真地在街頭穿梭,透過島嶼人民生活的真實場景訴說故事,意外地成為那個時代寶貴的影像資產,如果你想看看幾十年前的台北街景,19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值得看看。
 
厲害的電影需要厲害的播放場所
資深的城市住民們當年若曾前往電影院看台灣新電影,通常是不愉快的觀影經驗:一方面是不習慣這批導演說故事的方式,對白、敘事和影像,都和先前的通俗愛情和社會寫實片大不同,更重要的是當時電影院的放映畫質和音響設備都非常一般,無法呈現導演希望的品質。

這樣的事,我是2016年在中山堂觀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5週年修復版才發現的。楊德昌導演的電影必須透過好的畫質和音響才能完整享受,當年是這個社會深深地虧待了這位導演啊。

更重要的關鍵,是當時的我們都太年輕、太淺薄、太娛樂、太保守地以為電影不過是一般的休閒活動,要看懂大師的電影,恐怕需要人生的滄桑歷練和旅行世界的見聞。慶幸的是,40歲以後的我,忽然看懂了那些20歲沒看懂的台灣新電影。

他們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城市面貌
非常建議大家從楊德昌導演的作品開始:1985年的《青梅竹馬》,英文片名是《Taipei Story》,其中的名場景是中山北路和南京東路口的永漢大樓屋頂,畫面出現了富士相紙的紅綠白霓虹招牌,這是1980年代都會台北的代表畫面;女主角老家的場景則在迪化街,讓觀眾看到當年迪化街的老屋面貌。

1983年《海灘的一天》,女主角張艾嘉扮演的是台灣經濟起飛後的獨立女性,她的工作場景發生在1980年代陸續興建坐落在民生東路、敦化南路的辦公大樓;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雖說故事設定發生在1960年代的台北,該片實際拍攝卻是到台灣各地還保留歷史場景的地方,感謝楊導和當年辛苦參與的團隊,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紀錄片,海報照片選用當年新電影工作者在西門町街頭的合照。本張照片由劉振祥拍攝,並做成電影海報的視覺。由左至右: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圖/台北市文化局)

《青梅竹馬》的新版海報選用了女主角蔡琴獨坐的劇照,電影中的桌椅和牆上的畫作,從天而降的設計燈款,充滿濃濃的現代主義色彩。(圖/傳影互動)


黃威融文-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臉書請找黃總編,總是以編輯的角度看待熱炒、聚會、旅行、約攤和創意表現。
圖-台北市文化局、傳影互動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