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從旅遊書演進史,看台北城市認同與在地價值(台北畫刊109年8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8-05

3001

旅遊書建構了接觸一座城市的知識與方法,除了狹義以資訊為導向的工具書,廣義上也涵蓋了更富情感的旅遊文學。近30 年來,旅遊書的主題與型態出現了階段性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時空背景下人們對於台北的城市認同和生命參與。

我與旅遊書的淵源來自國中時期的理化老師,他以1990 年代剛出版的台灣深度旅遊手冊《台北歷史散步》和《台北古城之旅》作為測驗拿滿分的獎勵。當時台灣剛解嚴沒幾年,課本上幾乎不提本土歷史,社會氣氛也不像如今這般開放,但卻是政治、文化的在地論述悄悄興起的時代。

旅遊書-2《台北歷史散步》從路上風景爬梳台北的歷史軌跡,是1990 年代的城市探索啟蒙。

高中畢業後,我面臨留在台北或去外地讀書的選擇題,這時「家鄉」的概念在我心中第一次具體成形,我開始思考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對台北一無所知。決定留下後,我重新思索自己與台北的關係,於是找出這兩本書,跟著內容指引在街上行走,慢慢了解這座城市是如何長成這個模樣。就這樣,這兩本書成為我最早的旅遊書,也是日後開始收集這類書籍以及探索城市的起點。

1994 年台北市第一任民選直轄市長誕生,社會上政治風氣更加開放,公共建設也逐步落實,然而整座城市的發展才正要起步。相較之下,這讓當時見識過海外都市規畫成熟的返台年輕世代,對這座城市缺乏一些信心,對台北的生活經營更少了一股動力。

1998 年《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出版,一群生活於台北的有志青年共同排解身處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苦悶心情,親身探究這座城市,從中找尋台北生活的動能。書中百科全書式地剖析那些你習以為常的人事物,和一些生活、城市裡的偏執與撇步,而它的美術風格跟企畫角度,則探索出一種以城市為養分再創作的可能性。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真正的生活從來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這句話打中了那個時代的台北人對於自己生活、成長城市的認同。

旅遊書-5《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書中傳達「真正的生活從來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道出「台北不可取代」的地方認同。

走過震災、政黨輪替,千禧年後台北的生命力已然更加旺盛,旅遊書除了文史內涵、工具導向外,開始有些更具常民生活觀點的主題出現。2007 年出版的《台北小吃札記》將作家舒國治的專欄集結成書,以作者獨特的文字風格和筆法,讓「吃」這件事有了一個從生活中探索的依據,為城市導覽提供更貼近日常的視角。同年《台北創意散步學:27 位名人的100 個靈感基地》出版,以「人」作為引子,呈現城市的多種樣貌,不只講人,更講你生活中關注的議題。

近十年台北發展越趨成熟,認識城市的方式也漸趨多元,加上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工具形式的旅遊書已無法滿足讀者,以生活風格或針對特定事物為主題的內容反而更受青睞。像2016 年出版的《台北祕密音樂場所:有音樂,我就能在這城市生存》,以音樂這個不論與生活、工作、旅遊都緊密相連、無形卻又重要的存在切入取材,帶領人們觀看城市、家與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

由此可見,過往的旅遊書著重於提供讀者得以親身驗證的指引,現今則著重鼓勵讀者從閱讀中反思並進一步延伸與學習。因此,當城市不斷滾動翻新,能快速記錄時下脈動的地方誌和期刊雜誌或許更符合現代需求,儼然成為旅遊書的一股新力量。我與《發現故事》編輯團隊於2018 年起獨立出版的試刊號,將大稻埕當地的老產業端上頁面,企圖展現存在於生活與消費模式中不斷發展的產業生命力。

此外,隨著全球化與國際旅遊的熱潮,海外也漸漸注意到台北這座城市的魅力。翻開生活風格日雜《POPEYE》2019 年4 月的台灣特集,可以發現我們認為有些雜亂的台北街景,在外國人眼中反而是台北獨特的生活風格。透過海外旅遊書回頭檢視自己的城市,才發現原來這些就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DNA、我們的氣質。

當越來越多主題細緻、觀點有趣的旅遊書出現,對讀者而言,重要的是能否透過這些書籍去培養探索這座城市的眼光,以及提供我們以各種角度去參與一座城市的可能性。藉由親眼見證、親手挖掘台北的獨特,讓生活風格從土地裡面生長出來,使這座城市的溫度被更多人看見。

陳仕哲_去背口述ー陳仕哲
城市探險家,發現故事執行長。曾負責大稻埕本草派對、艋舺拚場、發現故事台北特展、大稻埕少年郭雪湖特展等策展工作。從新媒體﹁故事・台北﹂出發,發行《發現故事》系列刊物,不斷發掘城區故事,希望讓更多人發現新舊城區的魅力與城市生活的樂趣。

文字整理.攝影ー何育如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