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3年12月第563期—今昔车站浮世绘 悠缓繁忙两样情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3501

台北画刊103年12月第563期—今昔车站浮世绘 悠缓繁忙两样情
▲今日台北车站不再仅有出发或离别的情景,更发展为串连着捷运大街的复合式空间。(廖硕文摄)

今昔车站浮世绘 悠缓繁忙两样情
「火车已经到车站 阮的心头渐渐重 看人欢喜来接亲人阮是伤心来相送……」张秀卿的《车站》唱出车站送往迎来的真实写照,也是电影中常见的镜头。只不过老电影中出现的「台北车头」,在铁路地下化以及捷运开通後,似乎不像蒸气火车年代那样令人觉得伤感,或许是宽敞明亮的空间,以及捷运大街的设计,冲淡了离别的情绪吧!


如果到国外自助旅行,往往要找的第一个地标就是造访城市的「中央车站」,帮助旅客轻松抵达目的地。而台北车站因为铁路、捷运及高铁「三铁共构」,加上转乘及票券设计的便捷化、地图及都市旅游资讯的普及,可说是台北最具代表性的中央车站。

台湾最初的铁路是从刘铭传时代开始,一八八七年在他的奏请下,成立了全台铁路商务总局,筹划基隆到新竹间的铁路。隔年,台北至锡口(今松山)先行完工通车;一八九一年基隆台北段完工;一八九三年台北新竹段完工。沿线铁路共设置了十六个火车站,但当时不称为车站,而是称为火车票房,当时台北火车票房就设在大稻埕河沟头,日据初期仍沿用,一九○○年实施市区改正,遂将台北车站从大稻埕迁移到现今馆前路的位置,称为「台北停车场」,为一栋砖与石造二层楼的西式建筑,即第一代火车站。一九一二年时在车站建筑两侧兴建砖造街屋,广场设喷水池;一九一五年又透过馆前路的轴线与新建的博物馆连结,确立了火车站做为城市门户的空间效果。

台北画刊103年12月第563期—今昔车站浮世绘 悠缓繁忙两样情
▲穿越至一九三○年代的旧台北车站,当时站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便是人力车。(翻摄自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典藏照片

画面中这张是一九三○年代的台北车站,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外观为四方形对称的站房,属於折衷主义式风格的建筑,如果穿越到那个年代,当时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就是人力车或三轮车。在台北还未往东区发展前,台北车站周边是全市最热闹的地方了,每天都有许多大型游览车停靠,或是计程车司机排班,更多的是密集的公车班次,在在令人感受到二十一世纪台北的繁忙与便利,与一九三○年代当时悠缓的生活步调,形成强烈的对比。特别的是,以往一般对车站的认知,不外乎是「出发」或「离别」等「月台式画面」,随着台北车站发展为复合式空间之後,很多人不一定是来此搭车,可能是来购物或享受美食或作为好友相约的聚会场所,即使是在车站内的「定点」游逛,本身就已是一趟城市小旅行。

铁路地下化後,火车站也营造出台北地底下的另一个世界,人们已习惯在地底下的捷运大街穿梭、逛街,循着指标到出站的站口。舒适、便捷的铁路网,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到「台北车头」乘车,反正等车无聊时还可逛逛捷运大街,何必辛苦地到「地面上」塞车呢!

文/许丽芩
摄影/廖硕文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