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12月第563期—愛上一間老屋 定居臺北城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674

台北畫刊563期—愛上一間老屋 定居臺北城
愛上一間老屋 定居臺北城

週末的午後,陽光撒落在迪化街的小巷弄裡,把地面照得亮晃晃的。一幢八十歲的水泥公寓安靜坐落,門口擺了張長木桌,桌上展示各式生活陶藝品,有形制樸拙的碗盤,也有質地溫潤的花器。留著鬍渣的男子含蓄招呼著零星上門的顧客,他就是這些陶藝品的創作者詹志鴻。

詹志鴻就像他創作的陶器一樣,質樸而溫柔。他出生在臺東東和鄉銅礦山上,出生的家裡,地板是泥土,牆壁是蘆葦,屋頂是稻草,他笑稱:「大概就像三隻小豬住的房子。」儘管沒有充裕的物質生活,但他在這塊依山傍海土地上度過開心的童年歲月,「晚上就在海邊一邊聽濤,一邊看著月亮升起,數算農曆時令。」這段美好的時光,也為他日後的創作帶來豐富的養分。

在都市蓬勃發展的年代,他跨出淳樸的故鄉,到臺北、臺中、臺南求學。「每回和同學說起自己故鄉在臺東,人家就會覺得我是『庄腳囝仔』,心中很不是滋味。但是這幾年,說起自己來自臺東,大家反而會投以羨慕眼光。」詹志鴻說。復興美工畢業後,他考上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習雕塑,之後又到臺南藝術大學讀研究所,主修陶藝。詹志鴻就像旅行一般,在不同城市中遊走,他發現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樣態,要用不同的脈絡去理解。這也讓他養成了就算是在熟悉的地方,也依舊抱持旅行的心情看待事物。

退伍後,他輾轉回到臺北,「很多東西講求緣分,留在臺北可能也是緣分。」但說起他和臺北的緣分,其實和迪化街這棟鬧中取靜的老屋有關。「那時候看到它時,幾乎是個廢墟,裡頭堆滿垃圾,灰塵厚厚一層。但我卻被門口兩根洗石子柱和檜木柵欄深深吸引,想租下來當工作室。原本屋主不肯,好說歹說會好好幫他整理,才租到的。」詹志鴻回憶。

在整修老屋時,遊歷德國東部大城德勒斯登的經驗不斷浮現在詹志鴻腦海:一處二戰期間被炸毀的聖母教堂,被當地政府按照先前的衛星照片,像拼拼圖一樣,一磚一瓦的拼回去,這段故事讓他深受感動。於是,原本就喜愛傳統文物的詹志鴻,決定以不破壞老屋原始結構的方式進行改造,他將原本壁癌嚴重的牆面重新粉刷,光是防癌塗料就刷了好幾層;也將凹凸不平的地面重鋪水泥,自己拉管線、焊鐵架、釘家具。

詹志鴻感嘆:「很多老房子在改建時,會用輕鋼架封住,再貼上夾層,覆蓋、破壞了老建築的結構,非常可惜。」經過他的巧手改造,現在,這處空間裡,天花板的老木樑和自己手工拼貼的棧板木牆相互輝映,散發一股新舊交織的迷人風格,在去年,它還得到2013老屋新生大獎銀獎。
台北畫刊563期—愛上一間老屋 定居臺北城
▲質樸的陶藝創作,一如創作者詹志鴻淳樸的性格。(許斌攝)

這方小天地名叫「madL2」,目前是詹志鴻個人的創作空間,也是許多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展售平臺。他在這裡捏陶、教陶,也賣陶,他喜歡陶土的質感和細膩,在他心中,陶更存在著形而上的意義。詹志鴻娓娓道出想法:「我們從生到死都離不開容器,對我來說,陶器就是獨一無二的容器。它具有美觀、不會延展,抗酸鹼的特性,很適合人們使用。在傳統的茶道、花道中,都使用了陶器,陶藝家的使命就是努力在工法上,傳達這種精神。」

明年,詹志鴻即將和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並定居臺北,他也和這座城市有了更緊密的關係。對他來說,臺北雖然不是最初的家,卻是成就夢想、安身立命的所在。

 

文/觀止 
攝影/許斌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